德国人的严谨,一直名声在外。来德国前,有人告诉我,如果半夜三更看到在人行道等红绿灯的,那一定是德国人。 开始以为是个段子,直到加中德语到了德国才发现:在他们的观念里,“规矩”还真是不能走样的规矩。比如路边的人行道上一般被划为两个部分,一半人走、一半给自行车用。按加中德语的理解,没有自行车经过的时候,人是可以走自行车道,但是这个尝试,却成为加中德语在第一次被德国人指责的经历。 日常生活中,德国人这种“处女座”的异常认真严谨也随处可见。去过德国朋友家,那厨房简直就是间实验室:各种各样的量杯,六七把切不同肉类和青菜的刀具,专门剪葱段的剪刀,洗完菜叶以后用的甩干脱水器,就为了做沙拉时更完美些。 德国的公交车,更是天下无双。公交车站牌上,都带着时刻表,一条线路一般是每小时三趟车,每趟相隔二十分钟,所以这时刻表上的时间全都精心计算过,精确到分钟,比如10:42,9:23,而且公交车到站的时间,也基本按照时刻表,误差很小。 加中德语总觉得,德国人似乎对精确的数字非常着迷。有一次,在课堂上跟德国同学交流,讲到我来自广州,我就跟他们解释,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中心城市,在全国排得上前五名。他们马上接着问,所以广州面积是多大?人口是多少?中国有通货膨胀的现象吗?通胀率多少?此时的我,只能在心里咆哮:这些数字,难道属于基本常识的范畴吗? 不过有时候,严谨过了头,就成了刻板。像一些出入境的手续、入学的流程、到银行办个存折,全都是按部就班严格程序化,真耽误了不少的时间和功夫,也让人觉得缺少灵活和变通 有一次,加中德语早上赶公交上课,车门刚关上要起动时,一个女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。刚才介绍,德国的公交车二十分钟才来一班,没中国那么密集,赶不上这一趟,下一趟就要二十分钟,可不是一个短时间。 这个女生拍着车门希望上车,司机师傅丝毫没理会,只是嘟囔了一句:开动了,就是开动了!车上的乘客,也没什么反应。 虽说公共交通没理由为一个人停下来,看着那位显然会上班迟到的女生,要是换成广州,我定会用粤语大喊一声,“唔该,有落!”,普通话的意思就是,劳驾,有人下车。然后门开了,就算我下去,也得让女生上车。 最终,在一群严谨的德国人面前,加中德语没喊出来。
|